背景与目标

随着大语言模型在企业内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,单一模型服务或简单的 API + 网关 架构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环境下的多租户管理、资源隔离、安全合规、可观测性以及快速迭代等要求。企业需要一套生产级别的大语言模型平台系统,以平台化的方式统一承载模型推理、Agent 编排、MCP 工具生态及 RAG 检索能力。

本文面向有一定 DevOps/平台工程基础的读者,设计一套可生产落地的大语言模型平台,从整体架构到关键模块拆解,涵盖:

  • 模型部署与运行时管理
  • 多集群 / 多云资源管理与调度
  • 监控、日志、链路追踪与容量管理
  • 安全与访问控制
  • RAG 平台
  • Agent 平台
  • 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生态集成
  • 平台运维与发布管理

并按照优先级划分为多期落地路线,便于企业按阶段实施。

本文更偏向平台架构设计与关键实现要点,不绑定某个具体云厂商,可结合 Kubernetes、Service Mesh、向量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实施。

多期落地规划概览

为了降低一次性建设的复杂度,建议将大模型平台拆分为多期,逐步演进:

  • 一期(核心推理与基础运维能力,必须上线)
    • 核心推理服务(单/多模型)
    • 模型镜像与模型仓库管理
    • API 网关与统一鉴权
    • 基础监控(CPU/GPU、内存、QPS、延迟、错误率)
    • 基础日志采集
    • 灰度发布与限流熔断
  • 二期(RAG + 向量检索 + 观测性完善)
    • 通用 RAG 服务层(检索、重写、召回、重排)
    • 向量数据库与多数据源接入
    • 全链路追踪(TraceID 贯穿)
    • SLA/SLO、告警策略、容量规划
    • 成本与计费(按租户/项目维度)
  • 三期(Agent 平台 + MCP 生态)
    • Agent 运行时与编排引擎
    • 工具(Tool)与 MCP 协议适配
    • 工作流级别的可视化编排与版本管理
    • 权限与审计(操作审计、数据访问审计)
  • 四期(多模型、多云、精细化治理)
    • 多云/多集群调度与就近访问
    • 模型 A/B 测试、自动化评估(Eval)
    • 模型市场(Model Catalog)与自助申请
    • 更精细的治理:安全、合规、隐私、数据脱敏

下文按模块详细展开设计与实践要点。

一期:基础推理平台与运维能力

核心架构组件

一期的目标是搭建一个稳定可用的推理平台,支撑生产流量,并具备基础的运维与观测能力。典型组件包括:

  • API 网关层
    • 负责统一入口、鉴权、流量控制、路由到对应模型服务或 RAG/Agent 服务。
    • 可选技术:KongAPISIXEnvoyNginx + Lua 等。
  • 推理服务层(模型运行时)
    • 封装不同大模型框架(vLLM、TensorRT-LLM、TGI、OpenAI-compatible 等)。
    • 通过统一的内部 API 规格暴露推理接口(例如 OpenAI API 兼容规范)。
  • 控制平面(Control Plane)
    • 模型元数据管理(版本、参数、资源需求、路由权重)。
    • 实例编排:与 Kubernetes 交互,部署/扩缩实例。
    • 统一配置(如 context length、并发限制、max tokens 等)。
  • 数据平面(Data Plane)
    • 实际承载请求流量的推理 Pods/容器。
    • 通过 sidecar 或 SDK 接入日志、指标、追踪。

推荐技术选型(一期)

  • 基础编排 / 集群
    • 首选:Kubernetes(自建 K8s 或云厂商托管版:EKSGKEACKTKE 等)。
    • GPU 节点:使用带 GPU 的节点池,配合 NVIDIA GPU Operator 管理驱动与 runtime。
  • API 网关层
    • 开源自建:KongAPISIXEnvoy Gateway
    • 云托管:云厂商 API Gateway / Ingress Controller(配合 Nginx Ingress ControllerTraefik)。
  • 模型推理服务层
    • 开源推理框架:
      • 文本类:vLLMTGI (Text Generation Inference)TensorRT-LLM
      • 多模态:基于 vLLM + 自行适配,或 OpenVINO / DeepSpeed-MII 等。
    • OpenAI 兼容中间层(可选):LiteLLMOpenAI-compatible 自研网关。
  • 控制平面
    • 容器部署:Helm + Kustomize(推荐组合),或 Argo CD 进行 GitOps 管理。
    • 配置管理:ConfigMap + Secret,复杂场景可使用 HashiCorp VaultExternal Secrets
  • 数据平面 Sidecar / SDK
    • 观测:OpenTelemetry Collector sidecar 或 DaemonSet。
    • 日志:Fluent Bit / Vector 作为日志收集 Agent。

基于 LiteLLM 的统一 LLM 网关方案(推荐)

  • 定位
    • 作为统一的 LLM 代理层,对上暴露兼容 OpenAI 的标准接口,对下对接自建模型(vLLM/TGI 等)和外部云模型(如 OpenAI、Anthropic 等)。
    • 统一做鉴权、路由、限流、fallback 与审计,不需要为每个上游模型单独编写网关逻辑。
  • 优势
    • 开源、可自托管,支持多种上游提供商和路由策略(按租户、按成本、按延迟等)。
    • 结合网关(如 APISIX/Kong)和 Kubernetes,可以作为“逻辑控制平面”的一部分,集中管理模型 Key、配额与重试策略。
    • 易于与后文的 Langfuse、RAG、Agent 平台集成,作为统一的调用入口。

模型部署与运行时管理

模型镜像与模型仓库

  • 模型镜像
    • 将推理框架、依赖库和基础逻辑打包为镜像(例如基于 vLLMllama.cpp)。
    • 模型权重可以:
      • 打包在镜像中(启动快,镜像大,更新成本高)。
      • 通过模型仓库(对象存储、专用模型仓库)在启动时拉取(更灵活,启动慢)。
  • 模型仓库
    • 技术选型:S3/MinIOOSSGCS 等对象存储,或专用模型仓库(如 Hugging Face Hub 镜像)。
    • 需设计:
      • 模型版本目录结构(/org/model/version/)。
      • 校验机制(hash、签名)。
      • 权限控制(哪些租户可访问哪些模型)。

模型规格与调度策略

  • 模型规格定义(写入控制平面):
    • 模型名称、版本、大小、精度(fp16/bf16/INT4 等)。
    • 所需 GPU 类型与数量(A100/H100/L40S 等)。
    • 最大并发、最大 context length、吞吐预估。
  • 调度策略:
    • 按模型规格与租户优先级调度到对应 GPU 节点池。
    • 支持:
      • 基于 nodeSelector/taints-tolerations 的 GPU 池隔离。
      • 基于调度器插件(如 kube-scheduler 插件或 Karmada)实现多集群调度。

API 设计与网关层

对外接口规范

推荐采用兼容 OpenAI API 规范的对外接口,以简化生态集成:

  • /v1/chat/completions
  • /v1/completions
  • /v1/embeddings
  • /v1/models

并增加平台特有能力:

  • 请求头 / 参数:
    • X-Tenant-ID / X-Project-ID:租户/项目标识。
    • X-Trace-ID:链路追踪 ID。
    • x-routing-strategy:模型路由策略(如 canary, stable, ab_test)。

网关能力

  • 鉴权
    • 支持多种鉴权方式:API Key、OAuth2、OIDC、内部服务 Token。
    • 与企业 IAM 集成(如 Keycloak、企业自建 SSO)。
  • 限流与配额
    • 按租户/项目/用户维度限流。
    • 支持速率限制(QPS)、并发限制、每日调用量限制。
  • 熔断与重试
    • 下游模型服务异常时,触发熔断,返回降级结果或快速失败。
    • 支持可配置的重试策略(幂等请求)。

可观测性:监控、日志与追踪(一期基础版)

指标监控

建议基于 Prometheus 体系,指标设计:

  • 平台级指标
    • 总 QPS、成功率、P95/P99 延迟。
    • 按租户、按模型的维度聚合。
  • 模型级指标
    • 每个模型实例的吞吐量、平均 tokens/s。
    • GPU/CPU/内存利用率。
    • 加载时间、模型重启次数。

可通过 Grafana 构建统一看板:

  • 总览看板(平台运营视角)
  • 模型运维看板(模型 SRE 视角)
  • GPU 节点资源看板(集群运维视角)

推荐监控 / 日志技术栈

  • 监控
    • 指标采集:Prometheus(或兼容实现 Thanos / VictoriaMetrics 做长时存储)。
    • 看板展示:Grafana
  • 日志
    • 日志收集:Fluent BitVector
    • 日志存储与检索:Loki(与 Grafana 集成好)或 ElasticSearch
  • 告警
    • 告警引擎:Alertmanager
    • 通知渠道:企业微信、钉钉、Slack、邮件等 Webhook 集成。

基于 Langfuse 的 LLM 应用观测与调试(推荐)

  • 定位
    • 面向 LLM 应用层的专用可观测平台,用于记录每次 LLM 调用的 Prompt、参数、输出、错误信息以及用户反馈。
    • 与底层 Prometheus / OTel 形成互补:Prometheus 关注基础设施指标,Langfuse 关注“每次模型调用和会话”的语义级信息。
  • 集成方式
    • 在 LiteLLM 网关、RAG 服务、Agent 平台中统一接入 Langfuse SDK,将每次模型调用(包括上游模型和自建模型)打点到 Langfuse。
    • 为每个 TraceID / 会话在 Langfuse 中形成完整视图,支持搜索、过滤和回放。
  • 收益
    • 方便排查“回答质量问题”:能够看到当时的 Prompt、上下文、使用的模型版本以及工具调用链。
    • 提供反馈与评分通道,可用于后续 Prompt 优化、RAG 策略调整或离线评估数据构建。

日志采集

  • 统一使用 stdout/stderr 输出 JSON 日志,包含:
    • 时间、请求 ID、Trace ID。
    • 模型名称/版本、租户 ID。
    • 请求 token 数、输出 token 数、耗时。
    • 错误码/错误信息。
  • 使用 Fluent Bit/Vector 收集至集中日志系统(如 Loki/ElasticSearch)。
  • 提供基于 TraceID/RequestID 的检索能力,便于问题定位。

链路追踪(基础)

  • 一期可先引入简化版 Trace:
    • 网关生成 TraceID,通过 HTTP 头透传到各服务。
    • 模型服务在日志中打印 TraceID,便于关联。
  • 二期再升级为完整 OpenTelemetry 方案(下文详细)。

发布管理与灰度能力

  • 模型版本管理:
    • 控制平面记录当前 stable 版本与 canary 版本。
    • 通过路由权重控制流量比例(例如 90% stable / 10% canary)。
  • 发布流程:
    • 新模型镜像 + 模型权重入库。
    • 控制平面创建新版本元数据。
    • 部署新版本实例,进行健康检查与内部验证。
    • 调整权重,进行线上小流量试运行。
    • 无异常后切换为 stable。

一期实施重点与注意事项

  • 优先保证稳定性
    • 优先选择社区成熟度高、团队已有经验的组件(如 K8s、Prometheus、Grafana、Fluent Bit)。
    • 推理框架建议先从 1~2 个主力模型开始,避免一上来支持过多模型类型导致运维复杂度过高。
  • 配额与隔离
    • 一期必须实现租户级限流和配额管理,避免单租户打满整个平台资源。
    • GPU 节点与普通节点分池管理,防止非推理负载抢占 GPU。
  • 观测从 Day 1 开始
    • 一期就要将请求 ID / Trace ID 规范写死在接口与日志中,后续扩展 OTel 才不需要大改协议。
    • 所有模型实例必须纳入统一监控与告警,否则排障成本很高。
  • 发布与回滚策略
    • 规定统一的发布流程:灰度比例调整、关键指标回归检查、自动/手工回滚条件。
    • 镜像与模型权重版本要有统一命名规范,避免回滚时“找不到对应版本”。

二期:RAG 平台与完善的可观测性

二期在推理平台之上,构建通用的 RAG 能力与完整可观测性,支撑更复杂的业务场景。

通用 RAG 架构

RAG 服务层角色

RAG 服务负责将“原生大模型”能力与“企业知识”结合,一般包含以下能力:

  • 文档接入与切分(Ingestion)
  • 向量化(Embedding)
  • 存储与索引(Vector Store)
  • 检索(Search/Retrieval)
  • 重写与重排(Rewriting/Reranking)
  • 上下文构造与 Prompt 编排
  • 调用底层模型完成最终生成

典型组件划分

  • Ingestion 服务
    • 支持多数据源(文件、数据库、Confluence、Git、S3 等)。
    • 负责文档解析、清洗、分段、元数据提取。
    • 通过异步任务(队列/批处理)完成 embedding 写入向量库。
  • Embedding 服务
    • 暴露统一 embeddings API。
    • 底层可使用开源 embedding 模型或商用 embedding API。
    • 与模型平台共享基础设施(也可独立部署)。
  • 向量数据库
    • 技术选型:MilvusQdrantWeaviatePGVector 等。
    • 要求:多租户支持、分片扩展、备份恢复、权限控制。
  • 检索编排服务(RAG Orchestrator)
    • 负责根据场景(问答、文档助手、代码助手等)执行:
      • Query 分析
      • 检索策略选择(多路向量检索、BM25 + 向量、Hybrid)
      • 上下文过滤与拼装
      • 调用底层 LLM 完成回答

推荐技术选型(RAG 平台)

  • Ingestion / ETL
    • 作业编排:AirflowArgo Workflows
    • 文档解析:Apache Tikaunstructuredtextract 等。
    • 队列:KafkaRabbitMQRedis Stream
  • Embedding 服务
    • 自建模型:开源 embedding 模型(如 bge-*e5-*)+ vLLM / Triton 推理。
    • 托管服务:各云厂商向量服务、OpenAI/Claude 等外部 API(注意数据合规)。
  • 向量数据库
    • 高性能专用向量库:MilvusQdrant(推荐优先评估)。
    • 轻量内嵌:PGVector(适合已有 PostgreSQL 基础、规模中小场景)。
  • 检索编排 / 服务框架
    • 统一编排层:可基于 FastAPI / Spring Boot 自建 RAG 服务。
    • RAG SDK:LangChainLlamaIndex(适合快速验证与部分生产场景,平台层可做二次封装)。

推荐整体 RAG 系统:Haystack(端到端开源方案)

  • 定位
    • 由 deepset 开源的端到端 RAG 框架,包含文档导入、索引、检索、生成、评估等完整能力。
    • 提供“管道(Pipeline)”抽象,将 Reader、Retriever、重排、生成等步骤以节点形式串联,便于在平台中统一管理。
  • 集成方式
    • 将 Haystack 作为内部 RAG Orchestrator 的默认实现,使用其 Pipeline 作为具体 RAG 流程;底层向量库可选 Milvus、Qdrant、Elasticsearch 等。
    • 将 LLM 调用接入前文的 LiteLLM 网关,使 Haystack 只关注检索与流程编排,而不感知具体模型提供商。
  • 适用场景与优势
    • 适合希望快速落地一个“通用企业知识问答 / 文档助手”的团队,减少大量自建 RAG 基础设施的工作。
    • 社区活跃、文档完善,支持多种检索策略与评估工具,便于后续按业务需要扩展或替换局部组件。

RAG 多租户与安全隔离

  • 每个租户/项目拥有独立的索引空间(collection/namespace)。
  • 元数据中记录文档来源、可见范围、标签等。
  • RAG 服务层通过 TenantID + 请求人身份控制检索范围,防止越权访问。

完整可观测性:OpenTelemetry + SLO

全链路追踪

  • 技术栈:OpenTelemetry + Tempo/Jaeger
  • 在以下关键点埋点:
    • 网关接入层
    • RAG 编排层(包括每个检索、重写、重排、调用模型的子 span)
    • 模型服务层(推理耗时、token 数)
    • 向量数据库查询(检索耗时、召回数量)
  • Trace 中关键标签:
    • tenant_id, project_id, user_id
    • model_name, model_version
    • rag_pipeline, retriever, reranker
    • input_tokens, output_tokens, latency_ms

推荐技术选型(可观测性二期)

  • Trace
    • 标准:OpenTelemetry(SDK + Collector)。
    • 后端存储:Grafana TempoJaeger(可用 Jaeger + ElasticsearchJaeger + ClickHouse)。
  • 度量 + 日志 + Trace 一体化(可选)
    • 一体化方案:Grafana stack (Prometheus + Loki + Tempo + Grafana)

SLO/SLA 与告警

  • 指标定义:
    • Core API Availability:例如 99.9%
    • Latency:P95 延迟 < 某阈值(区分在线/离线场景)
    • 错误率:非用户输入错误(5xx/平台错误)
  • 告警策略:
    • 短时间突增(瞬时问题)与持续超标(容量问题)分级处理。
    • 通知渠道:邮件、IM(企业微信/Slack)、值班系统(PagerDuty 等)。

成本与计费

  • 生成以下维度的计费/成本数据:
    • 按租户/项目:
      • 调用次数
      • 输入/输出 token 数
      • 平均响应时间
      • 所在集群、使用 GPU 规格
    • 结合单位 GPU 小时成本,估算租户级成本。
  • 为产品/财务系统提供对接能力:
    • 导出到数据仓库
    • 提供成本查询 API 或报表。

二期实施重点与注意事项

  • RAG 能力要先收敛场景
    • 优先选 1~2 个高价值、知识相对集中的业务场景做 RAG 试点(如内部知识库问答、运维手册问答)。
    • 避免一开始接太多异构数据源,导致数据清洗和权限模型难以收敛。
  • 向量库与数据安全
    • 清晰划分向量库的命名空间与租户边界,避免“共享索引”带来的越权风险。
    • 在数据入库前做脱敏和字段级过滤,明确哪些字段可以被检索到上下文中。
  • 观测维度扩展
    • 对 RAG 流水线单独埋点:检索耗时、召回条数、命中率、重排耗时等。
    • 对每个 RAG 场景维护独立看板,便于判断问题是出在检索还是模型本身。
  • 成本可见性
    • 二期一定要把“按租户/场景的成本视图”做清楚,否则后面很难推动内部收费或成本优化。
    • 对高成本场景设置预警阈值(如单次请求 token 超过上限、单租户月度成本异常增长)。

三期:Agent 平台与 MCP 工具生态

在稳定的推理与 RAG 能力之上,三期重点建设Agent 平台,支持多工具调用、复杂任务编排与企业系统集成,同时接入 MCP 生态。

Agent 平台总体设计

核心目标

  • 为业务方提供一个低代码 / 可视化的多 Agent 编排与任务执行平台。
  • 支持:
    • 单 Agent、Multi-Agent 协作
    • 工具调用(Tool/MCP)
    • 长/短期记忆
    • 工作流编排与版本管理

关键组件

  • Agent Runtime
    • 承载 Agent 状态机、对话管理、工具调用调度。
    • 支持同步/异步任务。
  • Tool Registry / MCP Adapter
    • 用于注册、管理和调用各种工具。
    • 提供 MCP 协议适配层,与外部 MCP 服务对接。
  • Workflow Orchestrator
    • 支持通过 DSL 或可视化界面定义多步骤流程:
      • 条件分支
      • 并行执行
      • 重试/补偿策略
  • 配置与版本管理
    • Agent 模板(prompt、角色、工具列表)版本化。
    • 场景发布、回滚。

推荐技术选型(Agent & Workflow)

  • Agent Runtime 与服务框架
    • 语言栈:Python (FastAPI)Node.js (NestJS)Java (Spring Boot)
    • Agent SDK / 框架:LangChainLlamaIndex(平台层需做二次封装以统一标准)。
  • 工作流编排
    • 可视化工作流:TemporalCamundaArgo Workflows
    • 轻量任务队列:Celery(Python)、RQSidekiq(Ruby)等。
  • 配置与版本管理
    • GitOps:Git + Argo CD 管理 Agent 场景配置(YAML/JSON)。
    • 在线配置:配合 ConfigMapConsulNacos 等配置中心。

基于 Latitude 的 Agent 平台方案(推荐)

  • 定位
    • 作为开源的 LLM 应用与 Agent 管理平台,提供界面化的 Prompt 管理、场景配置、评估与调试能力。
    • 可将内部的 Agent Runtime、RAG 服务、LiteLLM 网关等编排在一起,对业务团队暴露为“可配置的 AI 应用”。
  • 集成方式
    • 将 Latitude 接入 LiteLLM 作为统一模型后端,使 Latitude 专注于应用层编排,而非底层模型细节。
    • 将 Agent 的调用数据和结果同步到 Langfuse,形成从“应用 → 调用 → 基础设施”的完整观测链路。
  • 优势
    • 为产品经理和业务开发提供低代码入口,不需要直接修改后端代码即可快速迭代 Agent 场景。
    • 利用现有开源能力(界面、配置、评估),避免从零自研一套 Agent 控制台。

Tool 与 MCP 设计要点

Tool 抽象

  • 定义统一的 Tool 接口规范:
    • 输入/输出 schema(JSON Schema)
    • 调用方式(HTTP、gRPC、本地函数等)
    • 超时/重试/幂等等运行时配置
  • Tool 类型举例:
    • 内部业务系统查询/写入
    • RAG 查询
    • 工作流触发(例如创建 Jira 任务、触发 Jenkins 构建)
    •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任务

MCP 集成

  • 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提供一种通用方式,让 LLM 与外部工具和数据源交互。
  • 平台作为 MCP 客户端:
    • 支持注册 MCP 服务器(工具集)。
    • 为 Agent 提供统一的 Tool 列表。
    • 根据权限控制不同租户/场景可使用的 MCP 工具。
  • 运行时:
    • Agent 通过 MCP 调用外部资源(文件系统、数据库、服务 API)。
    • 日志中记录 MCP 调用详情,便于审计与调试。

推荐技术选型(MCP 与工具生态)

  • MCP 客户端 / 服务器实现
    • 语言 SDK:优先选择官方或社区活跃的 MCP SDK(例如 TypeScript/Python 实现)。
    • 运行方式:MCP Server 以独立进程或容器部署,通过标准协议与平台通信。
  • 工具类型示例
    • DevOps 工具:Jenkins、GitLab、ArgoCD、Kubernetes API 等。
    • 协作工具:Jira、Confluence、飞书/企业微信机器人。
    • 数据工具:内部 HTTP/gRPC API、数据库读写工具(注意权限与脱敏)。

Agent 运行时与状态管理

  • 对话状态:
    • 存储于键值存储或专用会话存储(如 Redis/数据库)。
    • 记录对话历史、上下文摘要、工具调用结果。
  • 长期记忆:
    • 通过 RAG 或专用记忆向量库实现。
    • Agent 根据场景选择是否查询长期记忆。
  • 任务编排:
    • 使用队列/任务系统(如 Celery/Argo Workflows)承载长时任务。
    • Agent 负责“决定做什么”,任务系统负责“怎么调度执行”。

安全与审计

  • 权限模型:
    • 谁可以创建/发布 Agent 场景。
    • Agent 场景可以使用哪些工具/资源。
    • 工具访问底层系统时的身份代理(Impersonation)。
  • 审计:
    • 记录每次 Agent 调用工具的参数(敏感信息脱敏后三脱敏存储)。
    • 记录结果摘要与调用耗时。
    • 支持按用户/租户/Agent 场景查询审计记录。

三期实施重点与注意事项

  • 控制好 Agent 能力边界
    • 对 Agent 可用的工具进行白名单管理,不允许默认访问所有内部系统。
    • 为高危操作(如删除资源、变更配置)设计“二次确认”机制,必要时由人工复核。
  • 工具接口规范化
    • Tool/MCP 的输入输出要严格用 JSON Schema 描述,并固化日志格式,便于审计与回放。
    • 工具实现要幂等,遇到网络抖动或重试时不会重复执行危险操作。
  • 状态与长任务管理
    • 将长时间运行的任务交给工作流/任务系统,不要在 Agent Runtime 内阻塞长连接。
    • 清晰定义会话过期时间与上下文截断策略,避免状态无限增长导致存储压力。
  • 调试与回放能力
    • 三期上线前,就要设计好“Agent 调用轨迹回放”能力,便于排查错误决策和工具调用问题。
    • 对关键业务场景,可以保留脱敏后的对话 + 工具调用序列,用于后续优化。

四期:多模型、多云与平台治理

四期关注平台的规模化与治理问题,包括多模型管理、多云环境支持以及细粒度的安全合规。

多模型与模型市场

  • 模型目录(Model Catalog):
    • 列出所有可用模型(内部/外部 API)。
    • 标注能力标签(通用对话、代码助手、搜索增强等)。
    • 提供性能/成本评估数据。
  • 模型申请流程:
    • 租户可在控制台自助选择模型并申请使用。
    • 审批流程:安全/合规/成本评估。
    • 自动生成对应的调用凭证与配额策略。

多云/多集群调度

  • 架构原则:
    • 控制平面可以集中或多集群联邦化。
    • 数据平面可以分布在不同云、不同区域。
  • 流量路由:
    • 根据用户地理位置、租户策略、成本情况选择目标集群。
    • 支持跨区域容灾与就近访问。
  • 数据合规:
    • 欧盟/境内数据隔离。
    • 按区域存储日志、向量数据与审计记录。

推荐技术选型(多云多集群)

  • 多集群管理
    • 联邦方案:KubeFedKarmadaCluster API 生态。
    • 统一入口:利用 Global Load Balancer(DNS 线路、GSLB)按区域/就近路由。
  • 服务发现与流量治理
    • Service Mesh:IstioLinkerd,用于跨集群服务发现、流量拆分与 mTLS。
    • API 入口:全球 Anycast / CDN + 边缘网关(如 CloudflareGTM + 自建网关)。

模型评估与 A/B 测试

  • Eval 平台:
    • 支持离线评估:基于标注数据集的自动或半自动打分。
    • 在线评估:通过 A/B 测试,将用户流量拆分到不同模型或 Prompt 配置。
  • 指标:
    • 任务完成率、用户满意度、幻觉率。
    • 业务特定指标(如转化率、留存等)。

推荐技术选型(评估与 A/B 测试)

  • 离线评估
    • 数据存储:数据仓库(HiveClickHouseBigQuery 等)。
    • 评估框架:自研 Eval 服务(基于 Python + FastAPIJupyter + Papermill 等),也可参考开源 Eval 工具。
  • 在线 A/B 测试
    • 流量分配:在 API 网关或 Service Mesh 层实现按权重路由。
    • 实验平台:可复用现有 ABTest 平台(如内部实验平台)、或使用 GrowthBook 等开源方案。

安全、合规与隐私

  • 数据分类与脱敏:
    • 明确哪些数据可以进入模型上下文。
    • 对日志和向量数据进行脱敏(如手机号、邮箱、身份信息)。
  • 隐私保护:
    • 对于外部模型服务,必须控制数据传出范围(如只发送必要字段)。
    • 明确第三方模型服务的数据存储与使用条款。
  • 合规:
    • 符合公司内部与当地法规的数据合规要求(如数据留存周期、审计要求)。

四期实施重点与注意事项

  • 控制复杂度螺旋
    • 多云/多集群意味着运维复杂度显著增加,应优先在单云/双集群验证平台稳定性后再扩展。
    • 明确哪些能力必须多云(如跨地域容灾),哪些可以保持“单云优先”以减负。
  • 合规优先级提升
    • 四期开始,需将数据主权、跨境传输、隐私保护等法规要求作为架构评审的必选项。
    • 不同区域的日志、向量数据、审计记录要严格按区域存储和访问控制。
  • 成本与资源调度策略
    • 多云场景下要引入“成本感知”的调度策略,例如低峰期迁移部分负载到低成本区域或云厂商。
    • 定期审计“闲置 GPU/集群”,通过关停、缩容或任务迁移降低浪费。
  • 标准化接口与抽象
    • 对外接口(API、SDK)要保持与底层云/集群解耦,避免绑定某一云厂商的专有特性。
    • 内部尽量通过标准的 Service Mesh、OpenTelemetry、容器编排抽象,以便迁移和扩展。

平台运维与团队协作

组织角色与职责

  • 平台团队(Platform / SRE)
    • 负责基础设施、模型集群与平台的稳定运行。
  • 模型团队(ML/AI)
    • 负责模型选择、微调、评估与上线。
  • 业务团队(产品/业务开发)
    • 使用平台能力构建业务 Agent/RAG 应用。

运维与应急

  • 建议建立标准化的:
    • 故障分级与响应流程。
    • 压测与容量规划流程。
    • 变更评审流程(Change Review)。

最佳实践与常见问题

  • 建议维护平台文档中心:
    • 使用指南、最佳实践。
    • 常见错误码与排查流程。
    • 典型架构案例。

总结与后续扩展

本文从整体架构与多期路线的角度,设计了一套可生产落地的大语言模型平台系统,涵盖:

  • 一期:稳定的推理平台与基础运维能力。
  • 二期:通用 RAG 平台与完善的可观测性、成本管理。
  • 三期:Agent 平台与 MCP 工具生态集成。
  • 四期:多模型、多云环境下的平台治理与精细化管理。

在实际落地过程中,可以根据企业现有基础设施(Kubernetes、Service Mesh、对象存储、向量数据库等)的成熟度做取舍与调整。后续可进一步扩展的方向包括:更智能的自动扩缩容策略、更丰富的 Agent 编排能力、端到端安全合规方案等。

本文由 AI 辅助生成,如有错误或建议,欢迎指出。